我的“三下乡”故事:在红色传承中汲取奋进力量
编辑:通信学院| 发布时间: 2025-07-01|
雨水淅淅沥沥,却挡不住我们重电“星火”智汇乡兴实践团的脚步。今年是我第二次参与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,经过一年的磨炼,这一次,我成为了带队学生。怀揣着“探寻红色记忆,汲取奋进力量”的初心,我们踏上了这段充满意义的旅程。我是向昱卓,也是重电“星火”智汇乡兴实践团的一员,看着身边朝气蓬勃的同学们,我明白,这场与红色历史的对话,将为我们的青春刻下深刻印记。
2025年6月30日这天,我们带着菜籽油、大米、牛奶等慰问品,踏着泥泞来到潘加同、杨宏友两位老党员家中。细雨落在衣服、帽檐上,也落在我们的心间,那份对老党员的敬意愈发浓烈。
潘加同同志的生活并不容易,但他始终坚守着初心。当我们围坐在一起话家常时,他用质朴的话语讲述着过去的故事,眼神里满是坚定。他讲起年轻时带领村民修水渠的日子,寒冬腊月跳进冰水里堵缺口,全村人轮流送姜汤;“党员就是要让着群众,”他拍着我的手背反复说,掌心的老茧硌得人发疼,却比任何话语都有力量。那一刻,我仿佛看到了岁月的长河中,那些为信仰奉献的身影。杨宏友老同志身患白血病,却依然发光发热。他鼓励我们“听党话、跟党走,以青春赴使命”,话语质朴却如重锤敲击心房。我看着他浑浊却明亮的眼睛,心中涌起一股热流,那是对信仰的敬畏,更是对未来的笃定。
淅淅沥沥的雨仍未停歇,但我们没有丝毫退缩。我带头拿起扫帚,和同学们默契地清扫老党员家门前的泥泞小路。扫帚划过地面,泥水顺着扫帚尖溅起,打湿了裤脚和鞋面,冰凉的触感透过布料传来,却没有一个人停下手中的动作。从屋檐下的积水到屋内的角落,我们细致地擦拭、整理,让老屋在雨雾中透出整洁的暖意。那一刻,我仿佛看到了红色精神在我们这一代青年身上的传承,它不再是抽象的概念,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。
在和党员们交谈完后,我们齐声唱起了《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》。激昂的歌声冲破雨幕,在山村的巷道间回荡。老党员们跟着节奏轻轻拍手,浑浊的眼睛里泛起光亮,仿佛回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。那一刻,歌声成了跨越年代的桥梁,让我们真切触摸到红色精神的温度,也让两代人的心在雨中紧紧相依。
返程时,雨停了,天边云雾渐散。口袋里还揣着潘爷爷塞的炒花生,手里攥着杨爷爷送的搪瓷党徽。这些老党员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,却用一辈子的坚守告诉我:党员不是头衔,是修水渠时冻裂的双手,是巡夜路上那盏永不熄灭的马灯,是六十年来从未间断的党费记录。
作为两次参与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的青年学子,我深感使命光荣、责任重大。在走访结束之际,镜头中定格的一个个温暖而深刻的瞬间,不仅是对红色精神的生动记录,更是对初心使命的深刻诠释。这些珍贵的影像资料,将以短视频和图片展等形式向社会传播,让红色故事焕发时代光彩,使革命传统薪火相传。我们坚信,在新时代的征程上,红色基因必将激励更多青年以实干担当书写青春华章,让青春在服务人民、奉献社会中绽放绚丽之花。